進入內容區塊

澎湖開拓館

圖片載入中
澎湖開拓館

成立經緯

分隔線
中央內容區塊
認識澎湖
 
澎湖景觀澎湖早在五千年前就
有人類活動,到了南宋時期,
漢人來此定居。澎湖古稱「平湖」或「彭湖」,清康熙以後乃稱「澎湖」,四面環海、有草無木、地瘠民貧、
四季多風,先民多倚賴漁業為生,漢人先民從中國東南沿海渡海來澎,在艱困的環境中建立家園,澎湖不但是漢人移民開發台灣的中繼站,也是中華帝國征服台灣的第一站。

十七世紀初,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寇、私商、日本人、西班牙人以及荷蘭人為了爭奪海上貿易利益,齊聚台灣海峽,福爾摩沙周圍海域戰火不斷,位居東亞要津的澎湖,當時成了列強覬覦的島嶼,因此烽火不斷。
 
滿清與明鄭勢力在澎湖決戰,終於在十七世紀結束前,把澎湖和台灣收入中華帝國的版圖;清法戰爭,法將孤拔率軍侵入澎湖,使清廷意識到澎湖戰略地位的重要;清日甲午戰爭爆發,雙方交涉議和之際,日本帝國主義就先派遣艦隊佔澎湖群島。 
澎湖是台灣唯一的一個島縣,面積只有126.89平方公里,資源匱乏、人口稀少,但是,台灣的命運卻深受澎湖開拓史的影響。
澎湖開拓史
西元1281年,元世祖在澎湖設置巡檢司,澎湖設治比台灣本島早了四百零三年,澎湖拉開了台灣由原始社會、殖民地社會到納入整個世界貿易體系的序幕。











 
開拓經緯

縣長公館變身澎湖開拓館澎湖縣長公館在邁入70年的歲月之後,最近重新賦予新的生命,花費千萬元變裝成為「澎湖開拓館」,將細述著先民開拓澎湖的艱辛歷程,也讓澎湖的開發歷史根源一直的延續保存下去,這處深具文化深度的據點,未來將開放定期導覽,成為市區一處體驗澎湖開拓文化的遊憩新景點。

澎湖縣是全台最早設治的縣份,開發的歷史可溯自中國元朝設置巡檢司開始,歷經朝代更迭、倭寇侵擾、異族殖民等,至今已722年之久,開發的腳步,遠比台灣本島足足早了四百多年,最近應邀參加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福爾摩沙特展,展出的全台第一古碑「明朝末年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石碑,不僅是17世紀台灣歷史開端的最早見證,更說明了澎湖的歷史地位,格外引人注目。
 
東西融合建築,深具歷史價值

澎湖縣長公館坐落在馬市治平路與忠孝路交叉路口,佔地有六百多坪,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長宮邸,昭和十年(1935年)竣工落成,是一幢典型日本「大正-昭和」時期建築,建築風格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,圓型的窗櫺、歐風八角窗、內開木質大門、日式拉門、日式屋頂、和澎湖特有的貓江石矮牆,顯現建築物的滄桑歲月,戶外庭園有百年古榕,高聳大葉欖仁與特有澎湖植物,提供優質休閒空間,與現有的縣府行政大樓(原澎湖廳舍)互相輝映,屬同一時期建築,深具地方歷史建築特色,在去年均登錄為澎湖的歷史建築來保存。

縣長公館至今將近70年歷史,曾先後住過有二位官派的縣長和包括李玉林、徐詠黎、蔣祖武、呂安德、謝有溫、歐堅壯六位民選縣長,其中以李玉林縣長自第一屆至第三屆任內住了有九年五個月最久,但在第11屆王乾同縣長於民國81年10月任內病故之後閒置至今,包括之後的補選高植澎縣長、代理的陳丕積、鄭烈與現任的第14屆縣長賴峰偉等人都未再進住而閒置,但平時還有利用作為縣長宴請賓客的場所之一,這一段地方行政首長的公館的歷史也是地方自治施政上的一大史事。

縣政府基於對保存歷史的使命感,加上近年來本土化意識帶動「澎湖學」熱潮,縣長賴峰偉上任大力推動開發與發揚澎湖的歷史意義,為保存縣長公館歷史建築風貌,發揮其文化機能再利用目標,將原建築規劃設置為「澎湖縣史館」,重新賦予歷史的意義,並列為施政重點。
 
先民精神生活的重現
經縣府多方極力爭取,88年獲文建會同意設置「澎湖開拓館」,並成立專案研究小組進行史料蒐集及研究,89年開工,軟硬體設備在今年6月完工,館內規劃設計包括:「澎湖開拓序曲」、「移民路迢迢」、「澎湖聚落拓墾」、「戰爭烽火澎湖」、「澎湖政經建設」、「澎湖文獻閱讀」、「澎湖官邸體驗區」等內部展示及庭園圍牆設置「航向澎湖島」、「媽祖聖績圖」等大型陶磚壁畫,不只要傳承過去的價值,更要開創發揚未來的價值。

澎湖開拓館將系統展示澎湖開拓史料及文化,打造一處讓後代認識先民胼手胝足,開拓疆土的精神與智慧的文化空間,不僅是澎湖公有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典範,更是澎湖開拓歷史的象徵,意義深重,25日的啟用典禮由國民黨主席連戰主持,並舉辦有連串的庭園音樂會等系列活動,歡慶開拓館的新生。

澎湖開拓館位於馬公市區,比鄰縣府、媽宮古城及商業中心,期許將該處打造成為澎湖本土教學的資源中心,呈現澎湖開拓史知識,更讓幽靜雅致的文化空間,成為觀光客體驗澎湖開拓文化的遊憩點及尋幽訪勝休憩的最佳選擇。    
陳啟清/撰文 摘自南主角雜誌